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什么?
“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就是最圆满的大智慧。古人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用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圆满的大智慧,就可以了脱生死,到达涅槃的彼岸。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教导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突出重点: 《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盘”。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解释是什么?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 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 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 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 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 经文内涵 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 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