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软件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3d立体软件网 > 知识库 > 正文
什么是脊髓空洞症?
什么是脊髓空洞症?
提示:

什么是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是比较少见的一种脊髓病。由人体各个部位传导感觉的神经纤维,再由周围神经脊神经根进入脊髓,再向上直达大脑,这样,人才能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如果在传导通路上,有纤维被阻断,则这种感觉达不到大脑,人就不会有感觉了。传导各种不同感觉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内分布的部位与延伸的路径是明确而固定的。传导疼痛和冷热的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左右分叉,再向上达到大脑。脊髓空洞症就是脊髓中间出现了空洞,切断了左右交叉的痛觉和温度觉(痛温觉)纤维的一种病。
脊髓空洞症,顾名思义就是脊髓内有空洞形成,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大部分学者认为本病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空洞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机械因素,在压力影响下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沿着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脊髓内所造成,由于脊髓形成病理性空洞并有胶质生成,所以其正常的功能如感觉传导、运动传导、躯体营养反射活动等就会发生明显的障碍。
治疗脊髓空洞症这种病可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其中“空洞康复汤”所含的中药成份,能补肾生髓,滋养督脉,迅速补充受损部位流失的大量营养成份,滋养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细胞的繁殖和再生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麻木、感觉丧失等症状。同时使脊髓周围的神经重新连接缝合后,重建神经网络。改善病灶处的脊髓、骨骼、肌肉组织细胞的活性,增强供血供氧的能力,营养骨膜增强韧带组织柔韧性,从而增强机体组织免疫力。

什么是脊髓空洞症
提示:

什么是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病又称为脊髓空洞症,指人体的脊髓中间形成空洞样改变,无论脊髓空洞症还是脊髓空洞病,均属于一类疾病,而并非一种疾病。脊髓空洞症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由于颅颈交界部位畸形所造成,小脑扁桃体下疝或颈髓、胸髓的空洞也可导致。若脊髓空洞患者能够通过神经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寰枕畸形减压,将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即可缓解脊髓空洞的症状。
脊髓室管膜瘤、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以及脊髓的星形细胞瘤等,均可以引起肿瘤两端脊髓空洞。此时通过神经外科手术的方式切除肿瘤,即可使疾病得到治愈。

有关脊髓空洞症的问题
提示:

有关脊髓空洞症的问题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脊髓空洞症是到目前为止为法治愈的疾病,如何做好日常生活的保健,才能使此症逐渐向良性方面发展?

解析:

科技日报2005年10月24日报道 由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陈金亮教授、王殿华博士主持完成的《益髓灵胶囊治疗脊髓空洞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开创了从肾督和络脉论治脊髓空洞症之路。在日前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会上,赢得了鉴定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认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主要累及脊髓,以脊髓内空洞形成、脊髓积水及胶质细胞增生为病理特征,以肌肉萎缩无力、感觉麻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缓慢进行性疾病。中医多将其归于痿症、痹症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又有“风痱”、“虚劳”、“肾劳”等命名。历代医家一直认为此病多由于肝、脾、肾诸脏志虚、气血不足、髓海失养所致,或以此为病理基础兼有血瘀痰阻所致,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等理论,多以补益脾胃、壮阳补肾、调补肝肾、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尽管这些理论与经验对中医治疗此病确有一定指导作用,但治疗临床疗效并不明显。目前西医限于外科手术为主,配合一些支持疗法,但效果并不理想。鉴于这种情况,陈金亮、王殿华等课题组成员,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大胆创新,突破了以往痿症理论局限,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从肾督络脉论治脊髓空洞症的新观点,认为脊髓空洞症的主要病机为“精亏督虚、络瘀失荣”;“肾精亏损、督脉空虚”为该病发病之本,“络瘀不荣”为本病形成之标,治疗宜“填精益髓,充督通络”。根据这一认识,他们精心制订了以走奇经、入八脉、填肾精、补肾阳中药为主的处方,并按照严格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成功研制出系列制剂。

临床治疗研究显示,采用由他们研制的系列制剂,配以大灸、走罐等物理疗法,可使患者的肢体麻木、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不伴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空洞内无积水的单纯脊髓空洞症患者,其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明显。治疗组中97例患者治疗后复查MRI,发现有12例患者脊髓空洞有不同程度减小,而对照组中29例患者治疗后复查MRI,未发现1例患者脊髓空洞有小。治疗组患者行CPT皮肤电 *** ,其皮肤感觉阈值治疗后比治疗前也明显改善。



药效实验研究表明,该系列制剂能延长负重小鼠游泳持续时间,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还能抑制由醋酸引起的疼痛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能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肢体的功能状态,对神经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关专家表示,由于脊髓空洞症为一种世界性疑难病症,目前中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因此该研究成果不仅在该病的中医理论研究方面有重大创新,且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