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软件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3d立体软件网 > 知识库 > 正文
郑板桥教子理念的核心是什么
郑板桥教子理念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

郑板桥教子理念的核心是什么

郑板桥教子理念的核心是“三思而行、知行合一”,即要以思考和理解来引导行为,把知识能力和实践行动结合在一起,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他强调,要培养一个聪明、勤奋、善良的孩子,就必须使孩子自我完善,循循善诱,尽量采取温和的教育方式,不要过分强调记忆和牺牲,而是要让孩子思考,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郑板桥的教子方法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发,家长应当首先教孩子学会生活,即自强自立,不依赖他人。对于学龄前的儿童,主要是增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意识。在孩子3-4岁时,可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洗漱、穿脱衣服;在孩子5-6岁时,则可让他们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如擦桌子、整理床铺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增加劳动内容,如洗碗、拖地板、倒垃圾、做饭等。孩子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其小主人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可以提高其生活能力,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作为家长只有培养孩子从小认识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才能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拓展: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留下许多佳话。郑板桥是兴化人的骄傲,在民间流传着他的故事家喻户晓。郑板桥临终前曾给儿子留下这样一首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郑板桥教子理念的核心
提示:

郑板桥教子理念的核心

郑板桥教子理念的核心:三思而行、知行合一。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教子》的主要内容
提示:

《郑板桥教子》的主要内容

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取名宝儿。从不溺爱。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馒头,喜滋滋地送到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宝儿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郑板桥: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提示:

郑板桥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清代才子郑板桥的姻缘: 《竹石图》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二、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三、郑板桥嫁女儿 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板桥有女,颇传父学。”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四、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五、入骨的温情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上,都能表现出十足的人情味,为诗为文,字里行间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称是中国读书人的典型。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爱,叔侄亲情,朋友道义,以及自己的困顿,写了一首“七歌”,随口白话,不见藻饰,而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怀念儿时的游伴(一位邻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题了一阕“贺新郎”的词相赠,淡淡的几笔素描,小儿女的憨神态,即跃然纸上,留下一股甜蜜的回味。 他虽已富贵了,仍不忘贫贱的故旧,多所存问,体贴入微,这在他的家书上更很生动的表达。如何接待贫寒的求告者:先请其吃碗热粥,然后再问其来意;如何体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保全一座无主的孤坟,而甘愿买下一块没人肯要的荒地,以备自己他日归土,好与地下作伴,这种泽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发挥。不管他的什么想法,总能表现出他的率真,在惯见虚伪取税的社会中,率真可算是很难得的。 六、耿介的操守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纯良的百姓是不敢轻易进入的。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为了养威,也不会轻易外出,出必鸣锣喝道,以示尊不可犯。功名与利禄相密合,就不会再想到民间的疾苦。所谓“灭门县令”,能少作点恶,已属难得,遇有灾难,掩饰之不遑,浸吞赈款之不遑,更难顾及其他。而板桥一反官场的积习,布衣草鞋,深入民间,以了解疾苦;并毫无矫情,一本其真,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的讽喻。他在“逃荒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子有间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都会令人酸鼻。这些血泪文字,为痛苦无告的小民倾吐心声,是不合为官之道的,亦属练达宦情者的大忌。 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在他写“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可以体会得也。以小小县衙的一道浅的门墙,对民情尚有隔膜,何况那皇帝老倌只高坐在重门深禁的金銮殿上,还能知道些什么?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种感慨很易受到曲解,甚至惹出祸端。幸而他仅仅是个小小的“七品官耳”,若像苏东坡那样的树大招风,遭到小人的罗织,定个轻蔑朝廷的罪名,抄家问斩,都属意中之事,实在大意不得的。 七、板桥巧断赖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全活者甚多。传闻郑板桥于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桩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板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女儿到堂上。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么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板桥说:“原来如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他按时如数付现。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然好!” 在说话之间,板桥已令人把穷秀才传了出来,当即命他与财主女儿拜堂成亲,随后双方携金而去。财主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最后哭笑不得,退堂而归。 八、板桥妙笔战盐商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板桥处以重罚。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他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画的竹子和兰花,尤其名播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九、竹影墙 他才学极高,其画更是出名,许多人求其画而不可得。 据说郑板桥的画非常传神,能够使画中之物成真。话说郑板桥有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他一直请求郑板桥给在墙壁上画个画,无奈郑板桥总是忙着没时间。 有一次,这朋友请郑板桥还有一些朋友到家里喝酒。酒席喝到一半,主人当着大家的面,非请郑板桥在墙壁上画一画不可。郑板桥见推不掉,就说:"行,你磨墨吧!" 主人连忙让儿子拿来一砚墨来,郑板桥一看,说道:"不行,太少了,至上要磨半小盆的墨。"大家一听,那么多的墨,难不成要将整壁墙都涂黑?主人心疑之际,仍赶紧让儿子端来半小盆的墨。这时郑板桥已经是醉得摇摇晃晃了,他走到墙壁前面,用手往盆子里一沾,就往墙上抹起来,抹了几把,又把整个盆子端起来,将里头的墨汁整个都泼到墙壁上,弄得黑鸦鸦一片。这主人心里可不痛快了,他原来只想让郑板桥画在墙上,一是风光,二是好看。谁知黑鸦鸦一片不知在画何物?又不好涂掉,只好留下,自己生闷气。 有一天刚下一场大雨,天上不住地打雷,加上闪电,好不惊人,谁知雨过天晴,这道墙壁前面竟然死了上百只的麻雀。 过了一些时日,来了一个老头,来到这主人家门口,就对着这道墙壁仔细地看。这主人看见了,一时好奇,就问:"您在看啥?" "这画,一定是名人画的吧?" 主人心中还有气,说道:"那是什么名人,只是一个朋友用手抹的。" 老头儿问:"这画成了之后,可出过什么奇怪之事?"主人答:"奇事倒是有一件,有天下大雨,又打雷又闪电,之后就在墙前面发现死了上百只的麻雀。" 老头点头说道:"这画,真是太好了!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竹林,只有打雷下雨的时候,闪电一照,才看出是竹林,麻雀将它当成真的竹林,飞来避雨,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309.htm 127 下一条回答

郑板桥教子翻译
提示:

郑板桥教子翻译

我五十二岁时才得到了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但是爱他一定要有道理,即使与他玩耍,一定让他忠诚厚道,不要急。平生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要让它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关于用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天生万物,父母养育子女很辛劳,一个蚂蚁,一个虫子,都是绵绵不断,繁衍出生。上天也很爱恋。然而人是万物之中最珍贵的,我们这一辈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万物将怎么样托付给我们呢?毒蛇,蜈蚣,狼,虎豹,是最毒的,但是上天已经让它们生出来,我为什么要杀它们?如果一定要赶尽杀绝,天何必要生呢?只要把它们驱赶,让它们不要互相伤害。蜘蛛织网,和人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它在夜间诅咒月亮,让墙壁倒下,于是追杀完了。这些言论出自哪部经典之作,而作为依据残害生灵的性命,这样可以吗?可以吗? 我不在家,儿子由你管束。要必须使他忠厚的性情增长,驱除他的残忍的性情,不要以为他是我的儿子就纵容他,仆人的儿女,是一般的人,应一样爱惜,不可以让我的儿子欺负他.凡是有什么鱼,肉,熟食,饼,水果,应均匀地分给大家,让大家都高兴。如果我的儿子坐吃好东西,让仆人的子女远远的望着,不能吃,他的父母看见很心痛,没有办法,呼唤让他走开,难道不是像割心头的肉一样吗。 我读书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白道理做个好人。可以将此信读给郭嫂、饶嫂听,让两个女人知道爱儿子的道理在这里不在她们那里。

《郑板桥教子》的译文
提示:

《郑板桥教子》的译文

我五十二岁时才得到了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但是爱他一定要有道理,即使与他玩耍,一定让他忠诚厚道,不要急。平生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要让它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关于用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天生万物,父母养育子女很辛劳,一个蚂蚁,一个虫子,都是绵绵不断,繁衍出生。上天也很爱恋。然而人是万物之中最珍贵的,我们这一辈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万物将怎么样托付给我们呢?毒蛇,蜈蚣,狼,虎豹,是最毒的,但是上天已经让它们生出来,我为什么要杀它们?如果一定要赶尽杀绝,天何必要生呢?只要把它们驱赶,让它们不要互相伤害。蜘蛛织网,和人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它在夜间诅咒月亮,让墙壁倒下,于是追杀完了。这些言论出自哪部经典之作,而作为依据残害生灵的性命,这样可以吗?可以吗? 我不在家,儿子由你管束。要必须使他忠厚的性情增长,驱除他的残忍的性情,不要以为他是我的儿子就纵容他,仆人的儿女,是一般的人,应一样爱惜,不可以让我的儿子欺负他.凡是有什么鱼,肉,熟食,饼,水果,应均匀地分给大家,让大家都高兴。如果我的儿子坐吃好东西,让仆人的子女远远的望着,不能吃,他的父母看见很心痛,没有办法,呼唤让他走开,难道不是像割心头的肉一样吗。 我读书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白道理做个好人。可以将此信读给郭嫂、饶嫂听,让两个女人知道爱儿子的道理在这里不在她们那里。

郑板桥的故事
提示: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燮,又名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著有《板桥全集》。他吟诗轶事,常传为佳话。如下是励志为大家整理的郑板桥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郑板桥的故事:少年显才华   郑板桥少年时,天资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郑立庵的`教导下,刻苦用功,发愤读书。11岁左右已熟读经、史、子、集,并能默写《劝学》、《中庸》、《论语》、《孟子》全文,深得其父喜爱。有一天,郑立庵带着12岁的郑板桥和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外出踏青。他们来到了方壶岛小桥,一学生突然尖着嗓门,指向桥下叫道:“郑先生,你来看。”郑板桥和几个同学,随着郑立庵忙走过来,低头向那桥下看去,原来水中浮着个淹死不久的妙龄女郎,只见她粉面朝天,青丝随水不停飘动,只是两块巨石将这女郎尸体夹在其中,而不能随水流去。郑板桥和同学们莫不为死者不幸遭遇而惋惜。郑立庵更为这女郎横遭夭折而连声叹息,边走边吟起诗来:“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立庵刚刚吟罢,郑板桥已走到他身边。郑立庵得意洋洋地瞟了儿子一眼,正想与之讲授此诗的意境,不料他一只长袖已被郑板桥紧紧拽住,并听到他儿子急促地问道:“爸,你认识这大姐?”郑立庵漫不经心地摇摇头。郑板桥又问:“爸,你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大姐被风刮下桥的?你怎知道她三魂七魄正随波逐浪而去呢?”郑立庵被儿子问得哑口无言,再也沉不住气了。他脸一沉,手指郑桥桥:“燮儿,那、那依你看,这首诗该怎么吟?”郑板桥不慌不忙,退后一步,向郑立庵深深一揖:“父亲大人息怒,暂容孩儿吟来。”说罢,他就一步一句哼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郑立庵听到这里,满脸怒气已消去一半,心中不得不暗暗佩服。接着,他又听见郑板桥继续吟了起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涛。”郑立庵听罢,满脸怒气一消而光,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郑板桥的故事:吟诗讽才子   “乌纱掷去不为官”的郑板桥,在漫游中遇到了一帮秀才宴饮赋诗,他也挤进去看热闹。这帮并无真才实学的酸儒,个个喝得醉意酩酊,各自长吟短哦,卖弄风骚。蹲在墙角的郑板桥听了秀才们的大作后,觉得俗不可耐,禁不住流露出鄙夷的表情。一个秀才见他衣着褴褛,相貌也平平常常,便没好气问道:“你也懂诗吗?”板桥答:“略知一二。”那秀才便叫板桥吟一首,并指着正在滚开的水壶为题。板桥略一思筹便高声吟到:   嘴尖肚大柄儿高,   才止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能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众秀才一听诗有所讽,但又写得贴切隐讳,只好忍住气问姓名,板桥通了姓名,秀才们目瞪口呆,原来蜚声南北的郑三绝就在眼前。个个流露出敬慕的神态。   郑板桥的故事:吟诗拒私情   郑板桥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为民做主,大办实事,清正廉洁,深受百姓们爱戴。   有一次,郑板桥拘捕了一个“土霸王”。这个家伙的叔父和舅父,一个是员外,一个是进士。他俩带着礼物来找板桥说情。板桥便以酒吟诗为令。板桥赋诗:“有 ‘水’念作‘湘’,无‘水’还念‘相’,去‘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员外吟到:“有‘水’念作‘溪’,无‘水’还念 ‘奚’,去‘水’加‘鸟’便是‘鸡’(指繁体“鸡”字)。得胜猫儿似猛虎,落毛凤凰不如鸡”。进士吟了起来:“有‘水’念作‘清’,无‘水’还念‘青’,去‘水’加‘心’便是‘精’,”板桥急忙插话:“非也,去‘水’加‘心’便是‘情’。”进士拱手笑道:“我俩有心来讲情,就拍大人不准情。”板桥也拱手答道:“板桥身为七品令,不徇私情只认清。”员外和进士无言以对,只好垂头丧气地溜走了。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年,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离开潍县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