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的?
蒯通曰: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做大事的人,不要受细小的事情所羁绊,做事情要果断,迟疑不决是成大事者的致命弱点。 蒯通的话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个层次,当前的形势分析;当前的形势,韩信已经掌握了主宰天下的力量,他支持刘邦,项羽就死定了,他支持项羽,死定的就是刘邦,说让谁死,谁就得死。说让谁活,谁就有机会活,这是很爽很爽的人生。 第二个层次,韩信的战略选择及后果分析。韩信的选择只有两种,或是支持刘邦,或是支持项羽。倘支持刘邦,项羽就会输掉。 接下来,刘邦必然会除掉韩信;因为韩信已经构成了威胁刘邦的唯一势力,同样地,如果韩信支持项羽,刘邦死掉后,项羽就会杀掉韩信,因为韩信又构成了威胁项羽的唯一力量。 第三个层次,韩信的生机及必然性选择;蒯彻严正指出,不管韩信支持哪个,都会被他所支持的人所清除。因此,韩信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谁也不支持! 蒯彻给韩信指出的生路,是既不支持刘邦,也不支持项羽,而是挟军威强迫二者屈服妥协,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若是刘邦项羽哪个敢不乖,就联合另一个共击之。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在这种情况之下,都只能吃瘪认命,承认韩信的权威。 如此一来,此后韩信拥齐国的地利及资源优势,稍加经营,这个天下,就落入了韩信的手中给韩信指出的生路,是既不支持刘邦,也不支持项羽,而是挟军威强迫二者屈服妥协,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若是刘邦项羽哪个敢不乖,就联合另一个共击之。 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在这种情况之下,都只能吃瘪认命,承认韩信的权威。如此一来,此后韩信拥齐国的地利及资源优势,稍加经营,这个天下,就落入了韩信的手中。 韩信的故事: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 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刘邦为什么最后放过了蒯通
亲爱的同学①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层,秦失其鹿,天下英雄,有能者得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不用讲什么君臣名分,而是靠实力说话。这一层意思,戳到了刘邦痛处。如果完全讲君臣名分,刘邦原本只是沛县一亭长,怎么能自号沛公呢?刘邦自号沛公之后又曾追随项梁,项梁身死定陶又追随楚怀王,后来被项羽立为汉王,然后把项羽从霸王的宝座上拉了下来,这样的一个刘邦,分明就是靠实力而不是靠名分走上帝王宝座的。【摘要】
刘邦为什么最后放过了蒯通【提问】
亲爱的同学①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层,秦失其鹿,天下英雄,有能者得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不用讲什么君臣名分,而是靠实力说话。这一层意思,戳到了刘邦痛处。如果完全讲君臣名分,刘邦原本只是沛县一亭长,怎么能自号沛公呢?刘邦自号沛公之后又曾追随项梁,项梁身死定陶又追随楚怀王,后来被项羽立为汉王,然后把项羽从霸王的宝座上拉了下来,这样的一个刘邦,分明就是靠实力而不是靠名分走上帝王宝座的。【回答】
第二层,虽然英雄并起,但英雄也都有着自己的势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自己就是绝对的君主,其他人就是绝对的臣子,这个绝对的君主只能是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过了这个势力范围,就不是绝对的君主了。蒯通教韩信抢功、自立时,蒯通是韩信的臣子,而非刘邦的臣子,蒯通只需忠于韩信,无需忠于刘邦,正如萧何需忠于刘邦无需忠于项梁、项羽、楚怀王一样。如果刘邦肯定萧何的忠心,也就必须肯定蒯通的忠心。【回答】
第三层,对手是杀不光的,只能靠武力和德行来使对手臣服。纵使刘邦已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天底下就没有想把刘邦拉下马的人吗?有,而且很多,但刘邦能把所有想把刘邦拉下马的人屠杀干净吗?不能。这是刘邦作为帝王所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即如何使自己更安稳更长久地坐稳皇帝的宝座,答案是慎用刑罚,尽量用武力无威慑、用德行去感化,使别人对其又惧又敬。【回答】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回答】
韩信帐下的谋士蒯彻,为什么没能帮韩信建立伟业?
很多人都知道,刘邦帐下有两位重要的谋士,一位是张良,另一位是陈平。张良善于策划阳谋,陈平善于策划阴谋,前者制定总的战略规划,后者负责应备不时之需,刘邦能成为楚汉时期笑到最后的人,离不开这两人的帮助。 事实上,张良、陈平二人中,若是能得到一人,就必定能建立宏伟大业。韩信帐下也有位善于策划阴谋的谋士蒯彻,他的才能与陈平媲美。然而陈平能多次在危机的情况下帮助刘邦解围,蒯彻为何没能在韩信危机时拯救他呢? 一个谋士是否厉害,不用看他出过多少精巧的计策。韩信夺取齐国后,蒯彻建议他摆脱刘邦在齐国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看似平平无奇,事实上蒯彻在当时已经为韩信定下了一个战略规划,他对时局的分析可以说是完美到了极点。 蒯彻当时向韩信指出:1、刘邦不值得信任。2、韩信有建立伟业的资本。 1、就在楚汉时期,就有一对名扬天下的刎颈之交,那就是当时的豪杰之士张耳、陈余两人。这两人相识了几十年,陈余用侍奉父亲的礼节侍奉张耳,当时天下人都赞叹两人的交情。然而为了获得一个王位,陈余带领军队把赵王张耳赶出赵国,张耳后来又在韩信的帮助下斩杀了陈余,重夺赵国。刘邦与韩信的交期,远远比不上张耳、陈余,连张耳、陈余都会为了利益反目成仇,刘邦与韩信将来又会走到何种地步呢? 2、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僵持3年,两方都死伤无数。项羽是天下有名的猛将,他的军队却三年都不能前进一步;刘邦手下有无数高超的谋士,却还是在前线经历了一百多次战败。最勇武的人和最智慧的人,都在荥阳陷入了泥潭而无法动弹。三年的战争,让天下无数的百姓都为之丢掉性命、背井离乡,刘邦和项羽都已经失去了人心。如果韩信在这种时候以仁义之名带领军队攻击任何一方,那一方就必定要覆灭。韩信倒向刘邦,项羽就要覆灭;韩信倒向项羽,刘邦就要失败。 而韩信的位置又十分尴尬,他若是投靠项羽,必定免不了遭到怀疑,他若是投靠刘邦,必定免不了涉足功高震主的危险之地。所以韩信最好的选择就是自立为王。 这样的分析已经很明了了,刘邦和项羽必定都容不下韩信,韩信若想自保,最好的选择就是自立,而且他自立后也有抗衡刘邦、项羽的能力。韩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拒绝了蒯彻的意见,选择继续忠诚于刘邦。 拒绝蒯彻,不是因为蒯彻的计谋不好,而是因为韩信并不认为蒯彻是个值得信任的人。了解蒯彻的生平,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他的为人,和韩信不信任他的原因。 蒯彻的才华 秦朝末年,陈胜是天下反秦势力的盟主,他一方面派周文带领大军直接进攻关中,目的是灭掉秦朝;另一方面派武臣带着张耳、陈余和一千多人进攻赵国,目的是扩张地盘。 武臣等人行进到赵国边境后,召集了当地的地方豪杰,说服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因此获得了一万多人的军队。秦朝在赵国的部署还算得上严实,一万多人的军队照理来说是无法夺取赵国的。武臣在赵国四处攻略,打下的城池却寥寥无几。 蒯彻在这个时候找到武臣,当时武臣要带兵攻打范阳县,范阳县令为了保命,派蒯彻去与武臣交涉。蒯彻劝武臣说:“范阳令贪生怕死又爱财,他很想向您投降。但是您之前攻克了赵国十座城池,每攻克一座,就诛杀秦朝在当地设立的官吏。找您这样的做法,赵国各地的官吏就算想投降也不敢投降了。你不如改变策略,拉拢这些官吏,先招降范阳令,封他令做诸侯,赏赐他大量的金银财宝。赵国各地的官吏打听到这个消息,必定会争着抢着想你投降。” 他成功劝说武臣封赐范阳令,并派他坐着华丽的马车,带着隆重的仪仗,去赵国各地炫耀。于是赵国有三十多座城池不战而降,全都加入武臣的麾下。 蒯彻只出了一计,就保住了范阳令的命,还让武臣躺着就得到了三十座城池,由此就可看出蒯彻有高于常人的能力。 灵巧避罪 韩信被诛杀后,刘邦听说蒯彻曾劝韩信自立,就派人到齐国把他抓了起来,带到长安亲自审问,想要治他死罪。 蒯彻在这个时候,灵巧地撇清了与韩信的连带责任,还把韩信打骂一通,最后得以被刘邦赦免。 刘邦问:“听说你曾教韩信背叛我?” 蒯彻说:“是的,这个无能的小子不听我的计谋,现在被诛杀,真是活该!如果用了我的计谋,陛下恐怕就不能安枕而卧了。” 刘邦勃然大怒,立刻就派人准备锅炉,要把蒯彻给煮了。 蒯彻直喊“怨望”,刘邦又问:“你教韩信谋反,哪里冤枉了?” 蒯彻回答说:“秦朝倒塌,天下豪杰纷纷崛起,能力高超的人就能先获得天下,每个人都有争夺天下的资格。盗跖的狗吠尧,不是因为尧不仁慈,除了盗跖之外的人它都要吠一通。当年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而且帮助其他豪杰出谋划策的人不可胜数,难道陛下能把他们全给抓起来吗?” 这句话把韩信比作春秋时期天下有名的奸贼盗跖,把自己比作盗跖的狗,把刘邦比作有名的圣主帝尧,可把刘邦高兴到了,刘邦就把蒯彻给放了。 蒯彻只是个纵横家,就像战国时的纵横家一样,哪个国家能给他功名利禄,他就为哪个国家效力。韩信不听蒯彻的三分之计时,蒯彻就佯装疯癫离开他了。 韩信与蒯彻的人生观不同,韩信一直对刘邦忠心耿耿,而蒯彻一支劝韩信摆脱刘邦;韩信重视忠诚,蒯彻重视利益,两人本就不是一路人。韩信要么就该直接赶走蒯彻,不听他任何的计策,要么就听他的所有计策,然而韩信及不坚定又不赶走蒯彻。 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刘邦后,韩信就不该再进攻齐国,而然蒯彻居然唆使他说:“郦食其拿下了齐国,功劳已经在你之上了,你征战两三年,战功还比不上一个儒生的三言两语吗?”于是劝韩信攻打齐国,他后来又劝韩信自立为齐王。其实在劝韩信打齐国时,蒯彻就已经计划劝韩信自立,然后与刘邦、项羽争锋了。
能和陈平媲美的韩信帐下谋士蒯彻,为啥未能助他建立伟业?
很多人都知道,刘邦帐下有两位重要的谋士,一位是张良,另一位是陈平。张良善于策划阳谋,陈平善于策划阴谋,前者制定总的战略规划,后者负责应备不时之需,刘邦能成为楚汉时期笑到最后的人,离不开这两人的帮助。 事实上,张良、陈平二人中,若是能得到一人,就必定能建立宏伟大业。韩信帐下也有位善于策划阴谋的谋士蒯彻,他的才能与陈平媲美。然而陈平能多次在危机的情况下帮助刘邦解围,蒯彻为何没能在韩信危机时拯救他呢? 一个谋士是否厉害,不用看他出过多少精巧的计策。韩信夺取齐国后,蒯彻建议他摆脱刘邦在齐国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看似平平无奇,事实上蒯彻在当时已经为韩信定下了一个战略规划,他对时局的分析可以说是完美到了极点。 蒯彻当时向韩信指出:1、刘邦不值得信任。2、韩信有建立伟业的资本。 1、就在楚汉时期,就有一对名扬天下的刎颈之交,那就是当时的豪杰之士张耳、陈余两人。这两人相识了几十年,陈余用侍奉父亲的礼节侍奉张耳,当时天下人都赞叹两人的交情。然而为了获得一个王位,陈余带领军队把赵王张耳赶出赵国,张耳后来又在韩信的帮助下斩杀了陈余,重夺赵国。刘邦与韩信的交期,远远比不上张耳、陈余,连张耳、陈余都会为了利益反目成仇,刘邦与韩信将来又会走到何种地步呢? 2、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僵持3年,两方都死伤无数。项羽是天下有名的猛将,他的军队却三年都不能前进一步;刘邦手下有无数高超的谋士,却还是在前线经历了一百多次战败。最勇武的人和最智慧的人,都在荥阳陷入了泥潭而无法动弹。三年的战争,让天下无数的百姓都为之丢掉性命、背井离乡,刘邦和项羽都已经失去了人心。如果韩信在这种时候以仁义之名带领军队攻击任何一方,那一方就必定要覆灭。韩信倒向刘邦,项羽就要覆灭;韩信倒向项羽,刘邦就要失败。 而韩信的位置又十分尴尬,他若是投靠项羽,必定免不了遭到怀疑,他若是投靠刘邦,必定免不了涉足功高震主的危险之地。所以韩信最好的选择就是自立为王。 这样的分析已经很明了了,刘邦和项羽必定都容不下韩信,韩信若想自保,最好的选择就是自立,而且他自立后也有抗衡刘邦、项羽的能力。韩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拒绝了蒯彻的意见,选择继续忠诚于刘邦。 拒绝蒯彻,不是因为蒯彻的计谋不好,而是因为韩信并不认为蒯彻是个值得信任的人。了解蒯彻的生平,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他的为人,和韩信不信任他的原因。 蒯彻的才华 秦朝末年,陈胜是天下反秦势力的盟主,他一方面派周文带领大军直接进攻关中,目的是灭掉秦朝;另一方面派武臣带着张耳、陈余和一千多人进攻赵国,目的是扩张地盘。 武臣等人行进到赵国边境后,召集了当地的地方豪杰,说服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因此获得了一万多人的军队。秦朝在赵国的部署还算得上严实,一万多人的军队照理来说是无法夺取赵国的。武臣在赵国四处攻略,打下的城池却寥寥无几。 蒯彻在这个时候找到武臣,当时武臣要带兵攻打范阳县,范阳县令为了保命,派蒯彻去与武臣交涉。蒯彻劝武臣说:“范阳令贪生怕死又爱财,他很想向您投降。但是您之前攻克了赵国十座城池,每攻克一座,就诛杀秦朝在当地设立的官吏。找您这样的做法,赵国各地的官吏就算想投降也不敢投降了。你不如改变策略,拉拢这些官吏,先招降范阳令,封他令做诸侯,赏赐他大量的金银财宝。赵国各地的官吏打听到这个消息,必定会争着抢着想你投降。” 他成功劝说武臣封赐范阳令,并派他坐着华丽的马车,带着隆重的仪仗,去赵国各地炫耀。于是赵国有三十多座城池不战而降,全都加入武臣的麾下。 蒯彻只出了一计,就保住了范阳令的命,还让武臣躺着就得到了三十座城池,由此就可看出蒯彻有高于常人的能力。 灵巧避罪 韩信被诛杀后,刘邦听说蒯彻曾劝韩信自立,就派人到齐国把他抓了起来,带到长安亲自审问,想要治他死罪。 蒯彻在这个时候,灵巧地撇清了与韩信的连带责任,还把韩信打骂一通,最后得以被刘邦赦免。 刘邦问:“听说你曾教韩信背叛我?” 蒯彻说:“是的,这个无能的小子不听我的计谋,现在被诛杀,真是活该!如果用了我的计谋,陛下恐怕就不能安枕而卧了。” 刘邦勃然大怒,立刻就派人准备锅炉,要把蒯彻给煮了。 蒯彻直喊“怨望”,刘邦又问:“你教韩信谋反,哪里冤枉了?” 蒯彻回答说:“秦朝倒塌,天下豪杰纷纷崛起,能力高超的人就能先获得天下,每个人都有争夺天下的资格。盗跖的狗吠尧,不是因为尧不仁慈,除了盗跖之外的人它都要吠一通。当年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而且帮助其他豪杰出谋划策的人不可胜数,难道陛下能把他们全给抓起来吗?” 这句话把韩信比作春秋时期天下有名的奸贼盗跖,把自己比作盗跖的狗,把刘邦比作有名的圣主帝尧,可把刘邦高兴到了,刘邦就把蒯彻给放了。 蒯彻只是个纵横家,就像战国时的纵横家一样,哪个国家能给他功名利禄,他就为哪个国家效力。韩信不听蒯彻的三分之计时,蒯彻就佯装疯癫离开他了。 韩信与蒯彻的人生观不同,韩信一直对刘邦忠心耿耿,而蒯彻一支劝韩信摆脱刘邦;韩信重视忠诚,蒯彻重视利益,两人本就不是一路人。韩信要么就该直接赶走蒯彻,不听他任何的计策,要么就听他的所有计策,然而韩信及不坚定又不赶走蒯彻。 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刘邦后,韩信就不该再进攻齐国,而然蒯彻居然唆使他说:“郦食其拿下了齐国,功劳已经在你之上了,你征战两三年,战功还比不上一个儒生的三言两语吗?”于是劝韩信攻打齐国,他后来又劝韩信自立为齐王。其实在劝韩信打齐国时,蒯彻就已经计划劝韩信自立,然后与刘邦、项羽争锋了。 然而韩信只听了他的第一计,不听他的第二计,前脚已经上了蒯彻的贼船,后脚却想抽出来。韩信拿下齐国时,刘邦就起了铲除之心,如果他当初没拿下齐国,恐怕不至于走到功高震主的地步。韩信走到那种结局,蒯彻也有不可开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