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太极拳的功能
太极拳在其形成之初也必是一个纯粹的拳种,是单纯的个体而非群体的乌合,我们权称之为原始太极拳。那么练习原式太极拳有哪些功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原始太极拳的功能。欢迎阅读! 原始太极拳有两大抗衰老功能 首先从生理上抗老 目前倍受关注的老化理论即“自由基理论”认为人体摄取愈多热量,因新陈代谢所产生的自由基会不断攻击细胞导致细胞损伤,长此下去,细胞无法修复,就会出现老化现象。所以不要过多吸收营养。 其次从心理上抗老 要延缓和对抗老化,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运动健身外,还应从自身节律上调节平衡,关注身心调适。除了生理问题外,老化也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判断一个人是否老了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年轻人自然会显得朝气蓬勃,原始太极拳能让你拥有好心情。 所谓:“相由心生”,性格开朗,不愁眉苦脸,不“认老”的人一般看起来会显得比较年轻。再次从怕老、防老到青春永驻。 怕老或心理上的“未老先衰”的老化情绪是老年人对各种事物变化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反应,表现复杂多样,因人而异,但往往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分离状态,即控制不了自己明知应该控制的情绪与行为。 老化情绪无疑会加速衰老,干扰免疫系统,削弱机体防病抗病能力,诱发各种老年病。 而原始太极拳则强调意识指导形态运动,促进各器官的协调配合。 原始太极拳要求动作松柔圆活、松而不懈、身正体舒、气沉丹田、内劲节节贯串,以求达到导引经络、通畅气血,所谓“以意领行”、“气贯全身”、“心静体舒”,有意识地、能动地控制调节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 通过练拳要领的综合作用,解除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这种“神舒体静”、“气血通畅”、“阴平阳秘”的良好平衡的机能状态,即所谓“太极态”。 这种状态的持续,长期的积累,就能促进人体器官机能开始由量变到质变,最终起到健身、防病、抗衰老的作用。 练习原始太极拳,可疏通经络 1.原始太极拳“放松法”能使经络疏通 练习原始太极拳时,一面放松,一面用劲,也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是内家原始太极拳其中的一个特点。以上肢动作为例,在屈伸弧旋之间,把劲用在松肩坠肘上,用在屈肘撑臂上,用在坐腕伸指上。 这种用劲方法,有一种自我拉伸的劲,不但和“手法松柔”不矛盾,而且非如此不能充分松柔。原始太极拳动作必须缓慢,缓慢了才能充分拉伸、充分放松,才能使自己感到舒畅,得到美妙的享受。 下肢虽然负重,原始太极拳也能使其放松,实脚稳健负重,虚脚轻灵放松,两脚虚实变换,轮流放松。放松了,人体组织、细胞之间缝隙就大,经络也就通了,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原始太极拳师、气功家和内家拳锻炼者的实践经验。 2.原始太极拳可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原始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它可以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使血气运行顺畅。 在练习时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中医学理论认为,这正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在练原始太极拳时,可以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使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3.原始太极拳可加强大脑对经脉和络脉的调节功能 以前所述,练习原始太极拳具有益脑的功效。脑为髓海,是精髓和神明高度聚汇之处,为生命要害所在。练原始太极拳通过心静用意、心神安定,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锻炼作用,加强了大脑对经脉和络脉的的调节功能。 又因肾主骨,骨生髓,肾通大脑,所以肾气旺,任督经脉和络脉畅通。经络畅通了,反过来又能使髓海充实、精神饱满、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起到了开发智力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创始起源有两种说法:陈王廷说和张三丰说。 太极拳的发展 1、发源一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2、研究创编一明末清初由陈王廷。 3、百余年传承一陈家沟陈氏家族。 4、陈氏十四世创编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 5、繁衍传播-清代中后期至民国。 6、孙式太极拳一民国初期。 7、创编太极拳一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 练太极拳的好处: 1、能够平衡气血,练习太极拳最关键之一是要平衡,在练太极拳的时候要注意平衡心气,因此坚持练习太极拳,具有平衡气血的作用。 2、促进消化,练习太极拳还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从而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保护身体健康。 3、促进新陈代谢,练习太极拳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因此每天早上可以练一下太极拳。 4、抗衰老,人们经常练太极拳,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一些老年人则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练太极拳能够舒展筋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太极拳的起源是什么?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村中,始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 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另一种说法,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说是留给后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拳